将那军士遣退之后,刘封便将徐庶与马超,赵云,魏延等人尽皆召至府中,这件事,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刘封显然是不想善了。

“竟然是在天水郡中遭了曹军攻击?想来我前次暗中为我军运送的大批战马已然引起了曹操注意,我本以为自天水郡之中的山间小路归来不会引起曹军的注意,想来此番曹军是在羌人处埋下了眼线,唯有如此方才能够得知我军所走的路线,此事……怕是难以善了。”

对于凉州与雍州以及羌人地界的情形,最为清楚的便是马超,马超得知此番遭了曹军伏击后,立即便猜出了此事原由。

但听罢马超之言,包括刘封在内,众人皆是面色难看,凉州自从马超与韩遂被曹操战败后,便归了曹操所有,因凉州之地并不富庶,人口也是有些稀少,故曹操在此地驻军并不多,但却有一队骑兵,机动性极佳,故而一旦刘封运送战马被他们盯上,是绝对难以全身而退的。

战马,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更是益州的稀缺品,益州所产的马匹,乃是身材矮小的矮脚马,只能用作耕种,而不能用作战马,而距离益州最为相近的盛产战马而又有所富余的地方,就只有益州以北羌人所在之地了。

但想要到达羌人所在之地,必须要经过天水与陇西两郡,只要曹操将这两郡之间的数个交通要道看住,刘封想要自羌人处再运送战马,那无异于是痴人说梦,这就是把握住了地利的优势,如今这个优势恰恰紧紧的握在曹操的手中,在地缘上处于弱势的刘封,要么隐忍,要么与曹操因为此事而开战,绝无第三种办法。

按照刘封的想法,短期内就要筹措出一万精骑,可以在必要之时随军出征,遇到敌军精锐步兵之时,可以以精骑破之,而后在三载之内将这个规模发展到三万人,如今这唯一的一条引进战马的要道被堵死后,刘封的计划无疑会在此时就搁浅,不用说三万人规模的骑兵,就是一万人的规模,也是绝无可能了。

刘封见众人皆是并无甚说法,只得整理了一番思路,将如今的形势分析了一番道:“幽州等北方盛产战马之地已然是多年前便被曹操紧紧的把持在手中,如今曹操意图十分明显,对于我军发展骑兵之心,其怕是已然有所察觉,故而我等若是不采取些许措施,这自羌人处购买马匹的大门,将被曹操永远关闭,到数年后曹操骑兵规模日益庞大后,我军再想与其在中原争锋,更是难上加难!”

众人听了刘封这般言语之后,个个皆是面面相觑,显然,刘封所言的这种结果,他们心中也是早已想到了,但却并没有刘封所想象的那么深,更是没有刘封所想象的那么悲观。

骑兵这个兵种,在众人眼中不过是辅助之用,因为组建骑兵所花费太过巨大的缘故,没有哪一个势力能够组建起规模庞大的骑兵兵团,就算是曹操的虎豹骑,也是因为军费十分巨大的缘故,已然有数年没有扩充了,故而在马超,赵云等人的眼中,就算是只有步兵,也足以在中原与曹操争锋。

“依照主公之言,如今我军在此事上显然是陷入了困局之中,若不想将此事暂且按下,便只能是派遣大军前往天水,陇西之地护佑战马的运送,但如此一来,恐会引发我军与曹军之间一场大战,一旦曹操派出数以十万计的大军,我军当如何以对?”

显然,刘封这两次出言之下,徐庶已然隐隐有些猜出了刘封心中所想,于是将刘封迟迟未能说出的两条路说了出来,而后看向刘封,马超,赵云,魏延等人也是齐齐看向刘封,他们在徐庶的这句话之中看到了很大的发生战事的可能,而作为当今中原威名赫赫的武将,马超与赵云皆是尚未为刘封立下功劳,所以不管是否合适,只要有战事的可能,他们的双眼之中便会燃气熊熊烈火。

“那元直以为,我等此时应以何事为重?”

虽然他人并未听出来,但与徐庶相识多年的刘封却是察觉出了徐庶话中隐约的责备之意,徐庶的言外之意便是提醒刘封不应将注意力放在战马这样的事情之上,今时今日,显然在徐庶的眼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需要刘封去注意。

徐庶见刘封显然是领会了自己话中的意思,却也并没有不喜之意,于是略微看了看众人,沉声道:“如今中原所剩的诸侯之中,曹操一家独大,乃是最为难以对付之人,幸而如今有诸葛亮率先触动了曹操南方之地,引得曹丕率数万大军前往汝南,如今南阳之地已然被曹丕收复,两军又是对峙了不少时日,依庶之见,主公理应备好人马,与江陵士元先生约定,盯住汝南战事,一旦诸葛亮元气受损,定当先全取荆州之地,再言其他。”

徐庶之言深深的表明,他心中的策略是想要让刘封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率先解决实力看似最为羸弱且与荆州、益州接壤的诸葛亮。

若是能够将诸葛亮的领土收归刘封所有,不但可以使得益州与荆州的大片土地紧紧连接在一起,加之后方的交州与南中,刘封便也拥有了不下于曹操的大片领土,而徐庶之前也是向刘封建议过,若能将刘禅控制在自己手中,那么对于他继承刘备的地位才算是名正言顺。

“元直以为,诸葛亮与曹丕之间战事结果会是如何?元直又以为,我军攻取襄阳与攻取凉州,二者哪一处更为容易一些,诸葛亮的困兽之斗与攻取曹操的一处偏僻之地相比,我军应如何取舍?”

刘封闻言后,并非立即出言反驳,而是面上带着微笑,一连问了徐庶这样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一出口,不光是徐庶,就连赵云,马超与魏延等人也是被刘封的问题问得目瞪口呆。